气候变化法立法尚未进国家立法计划
此时我们大概都一样的激动,都相信鱼上钩了。
经济与金融共生共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够有效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
要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金融业综合统计、金融市场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稳步推动境内外各类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系统围绕支持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加强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拓宽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了有效支持。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畅通,实体经济才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活力。要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层次,持续拓宽实体经济融资入口。需要着力克服期限错配与资本结构、资源投向错位等问题,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金融开放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有利于强化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与运行效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举例来说,当年日本也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日美经贸摩擦的压力,将工厂转移到中间国家(比如说泰国),但泰国工厂最终还是要将产品卖给美国。
而泰国企业缺乏定价权,美国企业往往选择以美元来计价和结算。当然,由于中间国家在供给端增加了对中国依赖的同时,在需求端增加了对美国的依赖,人民币和美元对中间国家的影响力可能同时表现出上升。这其中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干扰因素,比如美元金融周期、全球经济周期、乌克兰危机等等,但是全球产业链重构显然是其中更具有趋势性的长期影响因素。 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全球产业链呈现出明显的重构趋势:中美之间的直接联系减弱,但间接联系在明显修复甚至有增强趋势。
我国的市场规模优势十分突出,保持这个优势要求其必须保持相当的经济增速。产业链重构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中国生产网络在扩展关于货币交易网络和国际分工网络的关系,徐奇渊和李婧(2008)进行了阐述[2]。
而这种三角贸易特征可能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一定的潜在制约。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要注意吸取当年日元国际化当中三角贸易的教训。2023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出口形势仍然好于周边的韩国、越南等经济体。可见,中美直接联系减弱的同时,间接联系实际上得到了修复,甚至恢复到了接近2017年的占比水平。
因此,全球产业链重构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由于泰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没有一个具有充分流动性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无法进行汇率风险对冲交易,所以从日本母公司的角度来看,只能把对冲汇率风险的交易交给在东京的总部来做。但从宏观角度来看,日元的国际使用受到了明显的抑制,日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面临玻璃天花板。回到前文讨论的问题,在经济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重构,此时东盟等经济体作为中间缓冲地带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发挥了桥梁的作用。
2023年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仍然可能保持稳定甚至偏强。中美贸易的直接联系减弱间接联系增强近年来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持续下降。
产业链重构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三角贸易的潜在制约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产业链重构的过程中,中间国家在需求端与美国等经济体的关系将更为密切。最底层是国际生产网络、国际分工网络,有了特定的分工格局,就有了对应的商品交易网络。
这意味着,当底层全球产业链发生重构,对应的商品交易网络和金融交易网络都会发生相应的系统变化,当然三层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存在一个明显的时滞或者惯性。因此,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并未改变。可见,中国对美国以外的国家出口显著增长,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根据美国商务部普查局数据,2017年中国在美国全部货物进口中的占比为21.6%,2022年下降至16.6%,2023年1—10月该占比进一步降至13.9%。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22年中国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为14.4%,较中美经贸摩擦之前的2017年还上升了1.7个百分点。因此,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并未改变。
但从宏观角度来看,日元的国际使用受到了明显的抑制,日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面临玻璃天花板。当然,由于中间国家在供给端增加了对中国依赖的同时,在需求端增加了对美国的依赖,人民币和美元对中间国家的影响力可能同时表现出上升。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17—2022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仅增长1/3,从4300多亿美元上升到5800多亿美元。笔者从该角度进行观察,并指出产业链重构给人民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这个角度来看,扩大内需的战略非常关键,一定要发挥好我国超大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可见,中国对美国以外的国家出口显著增长,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2018年初的中美经贸摩擦之前,国际支付当中美元、人民币的占比分别为40%左右、1.7%左右,而到了2023年12月,两者占比分别上升到了47.5%、4.1%(见图)。如果中国国内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保持良好势头,那么中国与东盟之间有望实现错位竞争、良性竞争的发展关系。2023年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仍然可能保持稳定甚至偏强。我们要扬长避短、顺势而为,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驱动力,减少对三角贸易的过度依赖。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要注意吸取当年日元国际化当中三角贸易的教训。正如前文所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联系减弱,但间接联系增强。
同期,中国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增长了约40%,对欧元区的出口也增长了70%,对东盟的出口更是增加了将近1倍,从2800亿美元上升到5700亿美元。历史上,日本产业链迁出的结果是形成了三角贸易,后来日本经济学家也观察到,这种三角贸易实际上成为制约日元国际化的一个结构性因素。
同时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来看,与北美、欧洲相比,当前东亚地区对于外需的依赖度过高。而这种三角贸易特征可能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一定的潜在制约。
可见,中美直接联系减弱的同时,间接联系实际上得到了修复,甚至恢复到了接近2017年的占比水平。图片注:[1] 马盈盈,根据截至2022年的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ADB-MRIO)进行的计算。这其中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干扰因素,比如美元金融周期、全球经济周期、乌克兰危机等等,但是全球产业链重构显然是其中更具有趋势性的长期影响因素。上述案例表明,日本-泰国-美国这种三角形分工格局决定了对应的三角贸易,并进一步使得日元国际化的空间被大大压缩。
产业链重构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中国生产网络在扩展关于货币交易网络和国际分工网络的关系,徐奇渊和李婧(2008)进行了阐述[2]。回到前文讨论的问题,在经济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重构,此时东盟等经济体作为中间缓冲地带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发挥了桥梁的作用。
同时,这也意味着,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在中美之间直接关系弱化的同时,两者间接联系(即增加值口径)仍然稳定。中美贸易的直接联系减弱间接联系增强近年来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持续下降。
总体上,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旦形成了最底层的国际分工格局,在中间层就有对应的全球贸易体系,在最上层就有对应的货币、金融交易需求。